校友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家 > 办学历史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时期(1953——迄今)

发布时间:2005/11/2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1、改旧学校成为社会主义学校(1953——1966)

文益中学于1953年5月1日由市教育局更名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学校公办以后,主要任务就是“改旧学校成为社会主义学校”。市教育局指定邝抱斋为代理校长,又调彭克定为副校长,1953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开展“忠诚老实”的思想改造运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老师们解除了思想顾虑,大胆暴露思想,再进行分析、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书育人的重大意义,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

1954年,在上级的领导下,大力推行“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指示,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和中央文件,鼓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并坚持学校为工农开门的办学路线,培养教师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端正了办学方向,进而树立了“教育要为工农开门,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由于正确执行了党的教育路线,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女大量人学。从1953年到1956年的三年里,学生由原来的 12个班500人左右增至24个班1350多人,其中90%以上是工农劳动人民的子女,真正贯彻了“学校为工农开门”的办学路线。

1954年5月,国际友人、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原精益中学校长英语教师文幼章先生来校参观后说:“过去精益中学只有男生200多人,现在有男女学生近1400名,学生中有70%是农民子女,过去农民子女不到20%,变化很大。”又说:“学生虽然增加,可惜学校校舍没有增加。”他还给学生讲了话,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1957年上半年,全校教职工参加党的整风运动,帮助党整风,开展“大鸣大放”,后来发展到“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在教职工中被错划了9个“右派”。11中的第一个党员副校长朱一心,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副校长职务,留校任物理教员。这些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落实政策,全部平反昭雪。从1958年下半年到1960年上学期,学校为贯彻“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了劳动教育。师生投入大炼钢铁,采矿、支工、探矿、支农、办工厂、办农场等一系列劳动,忽视了教学工作。此时,邝抱斋校长调出11中,重麻厂工人干部谭茂盛被调来学校任专职副书记,主管党务工作和勤工俭学。

从1953年到1966年,除了上述各项活动及劳动教育外,还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l)、建立学生的共青团组织和少年先锋队组织。团队组织逐步健全扩大,到1956年上期,学生团员人数超过150人,学校成立了共青团工作委员会,至1960上期,团员人数达300余人。这时班班有团支部,周周有团组织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团员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成为学生中的“排头兵”,并且带动了全校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起到了党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助手作用。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学校极其重视,设党员干部专管。班主任与团、队组织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并以“五爱”为主要教育内容,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报告会、团课、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和爱国主义热情。在三年困难时期,学生们为国分忧,进行节约口粮、采矿、炼钢、学工、学农等项活动。“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成为学生们的行动口号。历届高、初中毕业生都能做到服从分配,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地锻炼成长。1954年以后,有很多学校来11中学习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验。1955年上半年,川东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现场会在11中召开,由市教育局李嘉仲主持,十一中介绍了德育工作经验。

在开展学生智育方面,突出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督。1960年上学期全校大保高三,搞“三高一大”(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和大面积丰收)。彭克定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要求“把厚书变成薄书” (即将课本知识化、系统化、公式化)。要求“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60级4个班196名学生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的有192名,升学率为95%,名列全市第三名,被评为市的“红旗学校”之一。从高61级至高64级的升学率较高,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红旗学校”。学校领导在教学工作上,对教师提出了“四个认真、三个提高、两个深入、一个减轻”的严格要求。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从布置工作,督促实施,检查落实到总结提高,都有制度作保证,达到了开启学生智力的目的。从1952年到1965年高中毕业284班,1344人,其中60%至80%的毕业生升人大专院校学习;初中毕业生70%至80%升入高中或中专学习。高59级毕业牛陈筱琼,在西德医科大学毕业,后任美国旧金山医院脑外科主治医师,曾为祖国四名留美研究生作辅导教师,为祖国培养高级医学人才。初60级(1960年)十一中为第七军医大学输送25名学生,包括王俊元、况明书、罗全生等。

在体育锻炼方面: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1953年征用新兴乡农田21.174亩,修建田径场,学生除体育课外,坚持每周四小时课外锻炼,学生坚持两操,并组建校田径队、乒乓球队、武术队、体操队、篮球队、排球队和足球队。通过锻炼,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提高,达到国家锻炼标准的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中参加锻炼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达标在75%以上,优秀的等级运动员为10%,历次参加区、市运动会,都有多项项目获奖。全国短跑健将平百米世界纪录的陈家全、国家级足球教练严德俊及凃光辉、周荣昌、王安荣、吕光荣、温家秀、赖德容、张徐梅等,都是十一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全国体育战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母校、为祖国争了光。

(3)、学校领导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学校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均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协商,征求意见,然后进行决策,各民主党派人士亦感到心情舒畅,与党同心协力,办好学校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6月 6日,11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学校党、政领导全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权派),学校许多干部被点名“批判”。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被点名批判、抄家、批斗、围攻甚至殴打,一些所谓的重点人头则备受凌辱,戴高帽、挂黑牌游行、打扫厕所,关进牛棚,失去人身自由。学校一切正常的行政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完全无政府状态,部分师生成立了名目繁多的“造反派”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外,全国串联,校内外对立的造反派开始互相谩骂、印小报、发传单,都称对方是“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保皇派”,而自己才是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革命派”。谩骂之后便是武斗,由手脚拳头至钢钎棍棒,造反派们互相攻打拆毁天桥,焚毁文卷,撕毁帐册单据,书籍仪器,学生学籍案卷等损失殆尽。学校完全停课达数年之久。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文化教育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史海钩沉,重庆“文革”武斗首起于大田湾“12.4”武斗事件,教育系统是从“6.5”事件开始武斗的。重庆11中武斗大概始于1967年7月,各派组织最后分化成两派互相打斗,8月份开始动枪武斗,共造成4名学生死亡。

1967年5月,重庆轮渡公司朝天门至弹子石轮渡船满载去大田湾参加文革集会的造反派及市民至弹子石,船至江心与另一货船相撞后迅速沉没,死亡一百余人,其中重庆11中学生九人。

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被称为“老三届”,停课至1969年后统一由学校组织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主要是去四川忠县(现重庆忠县)拔山等地,文革后陆续调回重庆,极少数在当地安家落户。文革开始时在校小学的66、67、68三届毕业生被称为“新三届”,经过最初的激烈动乱之后,他们被安排于1969年同时毕业,又三个年级混成一个年级于1969年秋同时进入中学学习,被称为“复读闹革命”,造成的结果是1969年重庆11中在办学条件极差、校舍极拥挤的情况下,学校创纪录地达到53个班,学生3000余人。仅初一年级就达到800余人,每个班60余名学生,学校人满为患,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1969年下半年后,“军代表”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相继进驻学校。先期在学校的“工宣队”是“重庆第二机床厂”(南坪)派驻的,人数最多时达200余人。他们进驻十一中,占领上层建筑,专老师的“政”,抓斗了一大批学生。后换成“西南制药二厂”工宣队。二厂工宣队对十一中老师以礼相待,并对十一中老师以很高的评价。但工宣队都是厂里的工人组成,对教学工作不熟悉,多是领导教师搞运动、学工、学农、学军之类。1971年整党结束,“工宣队”三结合进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

1968年南岸区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庆祝革委会成立,“8.15”造反派竟将机枪拖出来在校园里乱扫射,把学校的办公楼的敖尖都打掉了!当时已经多次收缴武器,附近驻地的解放军听到枪声之后火速赶来,将其收缴。

1968年5月,“清理阶级队伍”,又有20多位教师被“专政”。

1971年夏天,学校和社会一样搞“双清”,对有的干部和教师进行批斗。

1971年下半年,开始整党,恢复党组织;1972年开始恢复党组织生活。

重庆二轻局组织科长鲁洁茹同志调来学校任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鲁主任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对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起到积极作用,任期1971-1974年。

1971年,云南农垦部队来渝招工,著名的“支边”运动拉开序幕。5月10日,重庆11中被招收的285名男女学生出发去云南。他们被分配到驻勐海的105团,一部分在二营种水稻;一部分去三营种橡胶。其三营和缅甸隔江相望。1975年后,这批“支边青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炮火中陆续回渝,少数仍留在了云南安家落户。

1971年12月开始,学生开始大批“上山下乡”,下乡去何处是由学校统一安排。11中主要是去四川省大竹县。第一批共去了860余人,分乘的53辆解放牌大卡车停满了学校的操场。几天之后,第二批400余人又分乘40余辆大卡车从学校出发,主要的去向是大竹县的石子、石河、青河等地。

1972年开始“批林批孔”运动。

1975年,重庆11中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实行“开门办学”,在重庆白市驿农科所处办“重庆11中分校”一所,师生轮流以班为单位到分校学习生活,实际就是在那里劳动锻炼——种地当农民,一批劳动三个月。

1975年下半年,重庆11中对口支援鸡冠石公社搞“三机一泵”(汽油机、柴油机、电动机和水泵)和对口到重棉三厂(当时的红卫厂)学工,当纺织工人。也是分班下厂,时间2-3个月。

1971年校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在全市赫赫有名。

1974年校女子篮球队获重庆市冠军。

校乒乓球队多次在重庆市获冠军,曾代表重庆市参加省运会。

3、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时期(1976——1992)

从1976 -1992年间,先后在我校领导班子中任职的有:樊秉廉、沈晓兰、林孟璧、钟尔丰、叶汝才、朱渝虎、曹均绵、蒋勤武、文成业,王明福、陈抑强、张春林。1978年,11中由南岸区教育局考核确定为区属重点中学,1982年由重庆市委、市府命名为首批市政文明单位,同年由四川省教育厅核定,将11中定为首批省级重点中学。

1977年恢复高考。重庆十一中学生在1978年、1979年高考和学科竞赛成绩突出,1980年全市高三工作现场会在十一中召开。十一中校长和学科代表在会上介绍经验。其间,11中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两个阶段。

(1)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妥善解决“文革”中的遗留问题。10年动乱给11中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最主要的是党的知识份子政策受到严重破坏,是非颠倒,人妖混淆,侵犯人权,无情打击,给老师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学校党支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向受害教师赔礼道歉,全面否定“文革”中定的“莫须有” 罪名和不实之辞,重点人头还由中共南岸区委宣传部明文平反昭雪。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老师们亲身感受到党对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的热忱关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全校师生员工无一人参加游行活动,即是明证。

(2)关心教师的政治进步和业务提高,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极地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曾经多次被中共市、区党委评为先进支部,有党员41人,其中有33人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党的。有一大批教师积极分子矢志不渝地追求政治进步、业务提高,教师89人,有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40人,二级教师19人,三级教师9人,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3)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的质量逐年提高。学校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教学教法综合改革得到坚持并取得可喜成果。初中教学课程从1983年起进行改革试点,采用科学院卢仲衡主编的《中学教学自学辅导教材》,按领读、启发自学、自学辅导、个性研究四阶段进行教学,选用西南师大王秀泉编写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及其《指导自学精讲法》。实验班的第一阶段(l983——1986),采用卢本,达到了成绩提高、能力增强和全面发展之目的。与平行班对照,有突出优势。第一二阶段(1986——1989),第三阶段(1989——1990)采用王本,实验结果显示出能推动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有利尖子学生成长之特点。学校激励学生的求知上进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在竞赛中成绩斐然。从1987年到1991年,获省级奖56人次,获全国奖10人次,学校的歌咏队获全国计划单列城市比赛二等奖,获市级奖62人次。体育方面,从1982-1992年间校乒乓球队和田径队参加全国比赛,并创省、市、区纪录的有党天歧、张春明、胡开军等,共计55人。我校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以追求进步、团结友爱、谦虚朴实、文明礼貌为特点。高90级学生黄河1989年 5月 13日,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急时刻,跳入长江,将他们双双救起并护送回家,然后悄然离去,后被评为区“见义勇为”先进标兵。在高考中受到破格录取的奖励。90级学生田力患癌症住院,全校学生捐献人民币两仟多元,38中,101中学生患癌症,我校学生为之捐款800多元。

(4)我校充分发挥群团统战的优势,激励师生的教学热情。团组织成为团结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党支部把团的组织看成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助手,定期研究,使团的活动做到了制度化,学校团委被评为南岸区的先进团委;关心青年教师的政治成长,支部注重吸收他们听党课,给他们压担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写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学校党支部重视党的统战政策的实施:学校有“民建”成员11人,成立了11中支部;“民盟”4人;农工民主党 4人;“民建”7人;“民革”4人。各支部定时召开联席会议,激励这些同志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大旗下团结起来,在振兴11中的实际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他尚有教育工会、教工代表会和离、退休小组,这些都是民主办校的重要力量。

(5)学校积极设法改善办学条件。1952年文益中学留下土地75.539亩,破旧房41幢330间,共7682.4l平方米,图书馆残缺不全。公办以后,先后征用土地30亩,实有105.694亩,“文革”结束时共有房屋 47幢 375间,10574.67平方米,但大部分是抗战时期修建,亦为危房,难以继续使用。当11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后,从1980年起,修建实验楼,面积为 1796平方米;修建教职工住房楼三幢,计82间套,5314平方米;修建学生宿舍两幢,面积为 2310平方米。1991年建学生食堂,面积为1667平方米。学习部门前又新建大楼一座,学校制定了“园林式”学校五年计划,实行总体设计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连接膳宿部与学习部的水泥大道,就是总体规划的一个小部分,两旁绿树花草已经完工,学校的面貌正在不断改变,一所美丽的11中校舍展现在世人面前。

4、深化改革、全面发展时期(1992——2002)

(1)抓住机遇求发展。在十一中这十年光辉的发展史上,学校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大的方面而言,有两次,一次是1994年四川省重点中学达标,另一次则是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市委、市府提出的“重庆大发展”战略。自90年代初十一中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领导一班子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工作务实、作风民主、锐意改革,首先制订了三年、五年办学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其次是建立健全了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各项制度有章可循。1992年四川省教委下达了56号文件,要求省重点中学必须在1995年以前达到《四川省普通高(完)中办学基本要求》,并通过检查验收。学校领导立即抓住了这一次“省重点中学达标”的契机,提出了“抓达标、上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行动口号和奋斗目标。抓“达标”增强了学校干部和全校教职工的凝聚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期间。市委领导、市教科所领导多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南岸区区委、区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十一中“达标”工作,把这一工作作为区委区府任期目标,作为全区人民政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区委书记曹均绵亲自蹲点十一中,召开了四次有区委、区府主要领导参加的达标现场办公会。南岸区政府为十一中“达标”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学校修建了面积为7388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大楼,改建了2400平方米的实验楼、17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配备了先进齐全的教学、办公设施设备。并且修建了每套面积为80-90平方米的56套教师宿舍、每套面积为85平方米的28套教师宿舍及其其他套房40余套。学校先后修建教学、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共24000平方米,比1991年前学校校舍面积增加了1.5倍。1998年,十一中顺利通过市重点中学达标检查,成为重庆市首批确认的38所重点中学之一。时隔不久,学校再次抓住了“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的机遇。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中征地152亩,修建了7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12000平方米的科技馆、36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8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现代化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一个、并拟建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多功能体艺馆、50×25平方米露天游泳馆一座,总投资近1.2亿元。

(2)改革带来新活力。从1993年5月开始,学校就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经职代会通过了《教职工聘任制方案》,学校在上级核定的总编制范围内,根据岗位设置和工作量标准聘任教职工:坚持按在职人员合理组合,按岗定员,择优选能,双向选择的原则,有组织的进行选聘。即尊重个人意愿,又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在分配制度上,拟定通过了《岗位等级工资制试行方案》,进一步改革奖金分配办法,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以劳动量和质量为主,按劳优质多得的津贴、奖金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质量上升的整体效能。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建立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干部、教师、职工个体评价方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方案》、《教职工聘任制试行方案》等等,并附有一系列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办公室考勤、学生评教、教研组互评、年级组互评、教职工自评、主管部门考核、学校领导评价,得出各个教职工的综合评价结果。以激励为主,促进教职工认真工作,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质量。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学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在学制和教材教法的改革上,学校进行了缩短学制,培养全面发展加个性特长素质教育实验,两届两个班,经过五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各项考核指标均取得优异成绩,高考均升入重点本科。而学科课题研究更是有大的进步,几年来,学校进行了“语文目标教学”、“语文目标导学”、“强化高中生现代阅读能力实验研究”、“GX数学教材教法改革实验”、“高层次数学教材教法改革实验”、“高中数学MX实验”、“政治课文化考试与表现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新时期德育工作研究”和“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专长合格人才”与“实施主体教育实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教科研究实验也取得很好成绩。在这阶段进行的科研课题有国家级课题《重庆十一中学校本课程设计与学生学习方法优化》、《重庆十一中学语文学习管理指导实验研究》、《重庆十一中学校结合性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重庆十一中学校初中誉为课程阅读标准适应性研究》、《面向21世纪三峡库区区县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英语学法研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展的研究》等。在干部制度改革上,学校进行了民主推荐选举中层干部的改革,采取公开推荐、群众酝酿、民主选举、校长任命,一年一度考核评议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群众满意继续干,群众不满意就下。既解决了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又强化了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群众参与意识。

(3)实力焕发新魅力。重庆十一中学自1992年以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成绩喜人,连续十年,上了十个台阶,高考升学率在同级同类省级重点中学中高居榜首,95年高考综合指标达到重庆第三,前后曾多次超过一些市直属重点中学。以近几年为例:2000年毕业381人,升学378人,重点上线率55.1%,本科上线率84.3%;2001年毕业568人,升学录取563人,重点上线率56,6%,本科上线率86.6%;2002年上线率99.79%,重点上线人数215人,本科上线率83.7%。初中毕业生会考成绩享誉全市,及格率为100%,优生率为95%左右。学校还为高校输送体育艺术人才70余人,培养一级运动员5人,二级运动员90余人。数、理、化、英等各科竞赛获国家一等奖60余人,二等奖90余人,获市级一等奖160人。学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具有一支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教职工队伍。十一中一直把教职工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了每周政治学习制度和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多次组织教职工观看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录像,开展“四职”教育和表彰先进个人活动,要求教职工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2、注重中、青年教书的培养。对中青年教书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进修,实行老带新的“指导老师”的制度、积极开展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竞赛,鼓励青年老师上研究课,参加各种基本功竞赛和教案评选。经过长期的队伍建设,目前学校现有研究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60多人,中级教师90余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区骨干教师20多人,硕士研究生2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8%以上,且全校有近70名教师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预计五年内将有20%的教师达研究生学历。

90年代,重庆十一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5、殚尽竭虑办名校 与时俱进创新高(2002——2012)

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为校长、党委书记陈启鹏、副校长朱良富、副校长莫裕全。

2002年,学校继续完善逸夫科技楼、公寓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塑胶标准田径场等工程的装修竣工并投入使用。到2005年,在南岸区委区府的关怀下,学校经过自身的努力,提前两年还清2500万元的建设贷款。这几年,11中人做到了学校扩建和教学两不误。校园占地面积由77.54亩扩大到213.46亩,学校设施、设备焕然一新。教学成绩喜人,2002——2004年,高考上线率平均为99.37%,本科上线率平均为84.86%,重点上线率平均为55.5%。

2003年上期,学校成功地举办了重庆市第三届重点中学运动会,成功协办了南岸区运动会。顺利地通过了“普九”复查工作,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子课题——“中学德育管理与评价”结题。如何为近百年的“老名牌”学校11中注入新的活力,尽快把学校办成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这一重大课题摆在了11中人的面前,学校领导从11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和深入研究了本校 “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丰富内涵,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学生发展基础”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既体现历史的继承性,又体现时代精神。

90年代末,11中已获得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和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在新的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断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11中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并在全校提出了“教书必先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与德育工作相关”的口号。学校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制定了《重庆11中德育目标》,细化了各年级的层次目标,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层次性,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收到累累硕果。

首先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自我管理。90年中期,设学生校长助理是全国首创,也是11中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自愿报名,竞选演讲,校长会议审定,由学校择优聘请学生担任校长助理。他们分别担任校长的德育助理、教学助理、环保助理、体艺助理、社会实践助理。校长助理每月列席一次校长办公会,列席一次由学校各部门主任参加的行政办公会。他们通过校长助理信箱、校长助理联络员、校长助理接待日等形式,把深入到学生中所收集的一些信息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校长和各部门,架起了校长、各处室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11中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曾专程到校进行追踪采访。《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重庆晨报》、重庆电视台、重庆有线台等十几家媒体也相继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11中除学生校长助理外,为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自我管理,学校还在部分班级中实行学生班主任管理制度,建立校园值周班制度、学生干部参与学校食堂管理的值日制度等等。这促成了11中 “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德育管理模式的形成,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从根本上为解决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难题,提供了一条严谨而科学的途径。

坚持活动育人。学校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德育活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会带给孩子们不同的内心体验。11中利用每年的“教师节”活动、“元旦晚会”活动、师生篮球赛等强化师生互敬互爱、和谐、健康、良好的人际氛围。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成为11中校园里学生投入最大、最喜闻乐见的固定活动。还有年级篮球联赛、辩论会、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广播台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巨大潜能,广大学生从中实现了自我,也能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

11中利用每年开学的军训,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使同学们的意识品质得到锻炼,在行为习惯上得到规范。11中在2001年和2002年举行的重庆市中学生队列赛中,都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动作规范,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校在每年的“11.27”纪念日,都要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赛,其中的优胜者还要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让同学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校通过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以主题班会、团队会、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此外还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学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来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崇高美德的养成。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对待传统,了解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坚持全员育人。11中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每个工作条例中都要渗透着德育,对学校的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出了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如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就在教学中直接渗透德育,而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成果,教师则通过介绍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等背景知识来向学生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总之不同学科根据学生特点及学生实际和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优良品德的意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1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按国家教委要求,开设了健康教育课,有专、兼职教师(保证每周半课时)。学校成立了心理学会,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加强个案分析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拥有远大的理想,乐观向上的面貌,百折不挠,顽强的毅力,使广大学生面对未来,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11中的心理咨询辅导员,不仅仅是由教师担任,还让部分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来担任。这些学生利用他们成功的经验,对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方法、学习心态方面的心理辅导和疑难解答。这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这一举措是11中心理教育的又一特色。11中地处寸金寸土的黄金宝地,在新的市政规划中,正处于中央商务区的配套功能区,即高档住宅、休闲区。办好11中,对整个弹子石地区的开发有重要作用。精明的商家八方登广告“住某某房,读名校11中”。这所名校对这个地区的经济起到促进和拉动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也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的育人环境很好,与南岸区公安局、区政法委、重庆市监狱、武警总医院、市戒毒所、弹子石街道、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弹子石派出所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区公安局分管法制的副局长担任11中常年法制副校长,派出所彭南丁所长、市监狱教育处长经常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周边几家医院定期派员对师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常见病防治。在这著名的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里,从南岸区体委聘请了一位辅导员,从市歌舞团聘请了钱晨教师担任艺术指导。从高校等单位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科技活动辅导员等。

11中还建立了社区教育基地,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题教育。这所重点中学与市监狱、市戒毒所共同建立了“重庆11中法制教育基地”,与市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建立了“重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与区妇幼保健所共同建立了“重庆11中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与成都军区驻渝某部教导大队建立了军训基地等。11中建立了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委员会。学校利用晚上和周末,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各科教师对家长进行免费培训,包括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全面而有力的帮助。学校除召开家长会外,还经常约见家长或通过网络系统与家长交换意见。学校发给每位家长一本“重庆11中家校联系手册”,内容包含校训、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每期实行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建立了各种信息员制度,因而各种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校干部深入到各个年级,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学校在决策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11中注重学生回报社会,如2003年暑假,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一帮一活动,引起社会的好评,市妇联对此赞不绝口。可持续发展除上述的社会环境和育人环境良好外,学校建设与软件环境同样良好。11中投巨资亿元,已成为重庆一流重点学校。投资700万元进行网络建设,租用8000兆宽带网,师生不仅在阅览室、图书室、教室可以上网,还可以利用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使用学校的大量资源。学校一期工程已竣工(可供1500人入住的公寓宿舍等,学生活动近地近80亩)。现在正动工的二期工程有学生公寓宿舍、游泳池、体艺管和教师宿舍,这是彻底解决11中发展的硬件项目。

11中充分保证学生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严格控制高中班级人数,每班不超过54人。特长生每年招收25人以上,其余正招400人以上。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研究员2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2人,中级教师81人,硕士研究生3人,课程研修班毕业生73人。学校把教师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把培养智慧型教师作为培养教师的目标。使每位教师均有以下基本教育智慧:逐步掌握教育好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在转变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方面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和能力,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其灵魂,挖掘其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产生最佳教育效益;‚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能在课堂中随机应变,教学游刃有余。要掌握较高的科研理论,要有较浓的科研意识和兴趣以及科研能力,特别是选择确定科研课题、设计课题、实践方案;ƒ不但要有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要有管理学校的智慧;„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果。能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走出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2003年在市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中,11中第一轮出线11人,其中龚丽琳、李顺林、段辉3人获一等奖。2003年教师科研论文在全国获奖者达26人,市级获奖者达31人。

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1中16名干部中有研究生1人、特级教师1人,研究生学历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4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骨干教师6人,年龄结构合理,这些校干部不仅在教育、教学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在行政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老干部的带领下,个个工作出色,能打硬仗;干部下到各个年级,一方面不脱离群众,另一方面也使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11中校干部实行竞争上岗,没有终身制,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先进性。在制度建设方面,11中指定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做到了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克服了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校教代会积极开展工作,凡是学校大事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决。做到了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也做到了行政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

开放办学效果好。11中优越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办学经验受到了广大市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学校不仅接待了沙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北碚区等教委教育考察团,还接待了荣昌县教委、黔江县教委教育考察团等,也接待了四川、浙江等省市和英美等国外教育考察团。该校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已与西南师大紧密合作,并成为西师的实验基地;与北师大、中央教科所合作课题,共享成果,进行教学科研。11中每学期都要请国内外专家到学校培训教师,作专题报告;每学期请外籍教师给学生上课;此外,学校还派出教师到国外学习、考察,因而这所名校不仅掌握了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而且办学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真正掌握了主动权。

2007年9月,陈启鹏校长退休。同年9月,莫裕全任校长,钟进友任党委书记。副校长为钟进友、朱良富、钟代文。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是一支年轻化的、充满朝气,民主奋进,同时有着“野心”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一腔教育热情为学校“图谋”更高的发展标杆。“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11中的继续发展,学校的领导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勾画出11中近期的建设蓝图。“立足主城、引领江南、提升品质、持续发展”,这是重庆11中对未来发展的定位。

目前,学校占地240余亩。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扩大面积以创立优质教育品牌成为学校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11中领导班子经过多次探讨,形成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体两翼”构想,为学校打造了一条全新的品牌化、集团化道路。“一体两翼”的发展规划,已得到南岸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一体”,是指以11中校本部为发展基础,向周边辐射优质教育。“两翼”中一翼为重庆市地产集团出地出资在盘龙工业园区新建一所中学,在本部附近,占地60亩,交由11中办学,高三年级已于2008年11月16日正式整体入驻。另一翼是在茶园工业园办一所高中,占地面积约290亩左右,南岸区政府出资征地建校,11中办学,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完整的高中,为11中可持续发展留足了空间。“一体两翼”占地面积合计585余亩,未来5年,11中将达到180个教学班、10000余人的规模,将发展成为一艘“航空母舰式”的大型高级完全中学。

坚持办学特色,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重庆11中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已使11中声名远播。百年来,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鲜明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自主管理、自主育人”是11中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通过鼓励学生主体参与、自主管理,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丰富了校园生活,使学生各方面才艺得到充分展现。其中,全国首创学生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学生校长助理”制,就是主体教育实验的重要成果。学生校长助理的产生要经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推荐、竞选演讲、学生会、校团委考评、行政审核和校长聘任7道程序,并实行一年一届的换届方式。学生们在担任教育助理、教学助理、体育助理、环保助理、生活助理和文娱助理期间,都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1中团委举办的第18期少年团校开学典礼,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团校培训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共青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从思想上提高了学生对团校的重视。

此外,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11中在原有社团基础上,又新组建了“学生动漫社团”、“学生数码摄影”、“摄像社团”、“学生机器人社团”等20多个社团,同时面向全校广大师生招集指导教师和社团会员。各社团组建后,已展开了多次具有创意活动,受到全校教师学生的好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主题年”治学,一年一台阶。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的领导班子上任之后,认真研究学校现状,为十一中的发展制定出了一条全市乃至全国其他学校从未走过的道路——主题年治学模式。学校在每个学年推行不同的主题,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严以治学。近五年,分别提出了学生行为规范主题年、校园文化规划建设主题年、教师发展主题年、管理效益主题年和百年成果展示年。学校建设工作分板块、分层次有序进行,大大提高了师生学习、工作的动力。

从第一年推行的“学生行为规范主题年”开始,学校将行为规范作为校风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教育每个学生不仅拥有智慧,更要拥有品德,经过一学年的施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着装整洁规范,课堂纪律良好,校园祥和宁静,气氛和谐幽雅。继“行为规范主题年”成效显著之后,十一中按照主题年建设步伐,在学校全面开展“校园文化规划建设主题年”建设,大量彰显学生个性特长的诸如“班会比赛”、“演讲比赛”、“配乐诗朗诵比赛”、“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在校园内屡屡出现。同样经过一年的努力,整个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在“教师发展主题年”,学校升级“名师打造”工程,支持教师进修,外派教师到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昆明等地学习,补贴教师出国留学考察,各学科引进优秀教师并安排教师访学深造,组织业务水平较弱教师培训学习,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拥护配合下,教师整体水平得到大大提升。进入“管理效益主题年”,学校要求上下各环节建设工作有效、有序、有节奏的稳步推进,为迎接“百年成果展示年”蓄力。11中的管理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了大胆的改革创新。让文化发展有“规矩”,成“方圆”。自2007年开始,11中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态势,大胆实行了管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条块管理模式”,强化年级管理,为加快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一个大的年级就有26个班、1400名学生,比一个单办初中的规模还大,年级组长就相当于一个校长,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如果不放权给年级,就无法搞好管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莫裕全校长说,条块管理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激发了年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在给年级放权的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强化了年级目标责任制,加大了分级管理考核的力度,完善了年级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理清了年级、处室、学校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学校管理的责任化、独立化、效率化。据悉,目前条块管理模式运行很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责任。干部管理方式的变化也是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现在,干部们讲政治、讲团结、讲奉献、顾大局,求实创新,敢于面对矛盾,上好一门课做好表率、做好“五个一”工作。干部每天的工作安排都挂在校园网上,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变了干部的工作形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打造名师”,11中每年都派出30多名教师到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学习;已补贴了10余名教师出国留学、考察;各学科不断引进优秀教师,安排教师访学、深造、培训,形成了良好的进取氛围。在培养名师的同时,学校领导还不忘关怀教职工生活,每天深入教师办公室了解工作情况,对家庭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帮扶,解决教职工的早餐和外出教研活动用车等问题。正是因为新的管理模式,各项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落到实处。优质教育人才辈出。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为了把学校的优质教育向全区辐射,十一中将进一步扩大初中办学规模,让南岸片区以及全市更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同时也为自己学校高中优质生源提供持续不断的有力保障。

学生规模扩大了,教育质量也要有保障。学校将着力提升高中重点本科的升学比例,扩大考取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的学生人数。同时,大力实施科技精英人才教育,在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力争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占得一席之地,培养更多的“小小科学家”。教师是教学舞台的主角。近年来,学校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们都看在眼里,同时也能享受到学校对于辛勤工作给予的优厚回报。从学校提供的免费早餐到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的专车接送,从不断提高的工资待遇到搬出筒子楼住进新房,学校将教师们曾经的一个个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近年来,十一中没有一位教师主动提出申请离开学校的三尺讲台,他们都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同时,学校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台了很多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参加继续学习,争当名师。学校对于外派留学深造的教师,不但可以带薪读书,还能享受学校提供的生活费等补贴保障。在十一中,教师就是教育的灵魂人物,就是教育舞台的主角。努力工作就会取得好的成绩。2009年高考、中考,11中再创新高,全面实现历史性突破。1033位同学参加高考(正录生450人),600分以上136人,上重点本科线363人,上线率35.1%;本科上线828人,上线率80.1%;总上线1028人,上线率99.5%。陈富春同学以655分勇夺重庆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录取;高伟同学以695分名列重庆市理科第四名,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谢洪同学以677分裸分夺得南岸区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预防医学系录取。

2009年中考,联招上线446人,上线率95.1%,列南岸区第一名;中考全体学生总分平均分643.7分,列南岸区第一名。2009年中考联招分数线公布,重庆11中以680分名列全市第六位(含七所直属校),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孙涛同学以700分高考成绩勇夺重庆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录取。龙清清考入香港大学(世界排名24位),胡雪、连肖滨、李滟濛、杨雪皓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世界排名30位)、南洋理工大学(世界排名73位),孙涛、严鹏飞考入北京大学。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数达163人。重本裸分上重点线522人。加艺体、飞行员等重本总上线达623人,重点上线率达42.5%,名列重庆市重点中学前茅。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000人大关,达到1185人,上线率80.8%,名列重庆市重点中学前茅。中考联招上线人数突破500大关,达到570人,上线率80.5%,名列全市前茅。

2011年10月,11中定为北大的“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

2011年秋,全校有115个班(校本部CBD校区、中海校区)、学生6000多人,教职工406人。

2012年2月,莫裕全当选南岸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012年4月9日,学校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刊发百年校庆公告,定于2012年10月13日在十一中本部校区举行校庆活动。

2012年4月,重庆十一中学生黄海娜参加北京大学推荐生面试,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2012年5月,我校蒲正豪、孙倩、陈倩思三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与出色的表现,过关斩将,顺利通过各轮测试,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学校均为全世界排名前50强名校)录取,将公派到新加坡留学(全市仅15人)。

—————————————————————————————————————————————————————————————————————————

附一:

1992年10月3日,学校举行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庆祝大会会场设在弹子石体育场。参加大会的有市、区有关领导、全国各地回母校的校友、在校师生达万人。市区领导致贺词,知名校友,亚洲飞人陈家全讲了话,原精益中学校长、加拿大人文幼章的儿子文绍章和夫人卡罗琳女士向王明福校长赠送了纪念品。会场上放飞了数千鸽子和彩色气球,铜梁龙表演,武警战士队列操练及格斗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活跃。当天中午学校食堂进行了会餐,弹子石街上各餐馆为我校校友爆满。同时,学校还出版了《重庆十一中建校80周年纪念册》。

附二:

重庆十一中校办厂(新益化工厂)兴办始末。学校为了落实“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60年4月开始试办红炉、钳工车间。生产的螺丝钉不合标准,为时不足二年停产。

1960年,理化组老师用西药二厂的废旧设备在空坝上制造亚硫氢氨,连续四年,获得产值四万元。

1979年,学校党支部派李铭、陈金全担任化工厂长负责人。李文禄、谢华翰、刘刚、叶四维先后来厂,利用药厂废水,用土法上马,生产出磷酸三钠,后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垫江农机厂购买两台冲床,利用长江电工厂的边角料,开拓对外修理电机,冲压矽钢片供应市场,开展各种业务,方步入正轨。后李文禄接任厂长。

从1976—1982年,共生产磷酸三钠634T,磷酸二钠109.6T、工业产值99万元,销售收入89.8万、税利27.5万元。

1982年下半年,樊海鹰、刘刚、杨忠群等先后来厂,充实了领导,强化了管理,聘请退休技术干部,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广辟原料来源,以磷酸盐系列为发展方向,狠抓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磷酸三钠在市场赢得信誉,建立起销售市场。1983年工厂同“五七”工厂更名“南岸新益化工厂”。1985年5月厂名又更名为重庆新益化工厂。从1983年到1992年生产磷酸钠978.8吨,磷酸二氢钾60.51吨,生产总值上千万元。从单一的磷酸三钠发展到现在能生产多品种的磷酸盐系列。

1991年,南岸区人民政府将南岸区园艺场委托十一中代管,该园拥有200亩土地,无疑,为新益化工厂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广阔天地。进入1992年,新益化工厂被定为首批五自主试点单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企业面临的大气候和经营管理等问题,校办厂严重亏损,负债很多。

1993年后,校办厂李文禄任厂长,刘刚、樊海鹰、佘定湘任副厂长。

1997年,南岸区园艺场上正式归并11中,校办厂由李文禄任厂长、窦绪昌、窦绪涛任副厂长。李文禄退休后,先后由张开亚、阳跃静继任厂长。

2003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校办厂经营逐渐困难,最后资不抵债,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工厂停业结束。

附三:

2002年10月3日上午九时,学校举行了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庆祝大会会场设在校内新修的博文楼前。参加大会的来宾有市、区有关领导,市内各重点中学校长,来自全国各地校友和在校师生数千人。市区领导致了贺词,知名校友、西南师大校长宋乃庆讲了话。大会邀请了重庆歌剧团表演了文艺节目,下午举行了校友赠送南极石仪式,请科学家颜其德作极地(南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校友参观了建校90周年成果展和师生书画作品展,按年代进行了校友联谊会。晚上举行了篝火晚会。整天纪念活动充满热烈欢跃的气氛。同时,学校还出版了《重庆十一中建校90周年纪念册》。

附四:

重庆十一中1990——2012年学校用地及学校建筑设施变迁情况。

1992年以前,学校占地70余亩,按功能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师生生活区。教学区占地70余亩,有红专楼一幢(两楼一底),青砖楼一幢(一楼一底)、教研楼(一楼一底)、实验楼一幢、办公楼一幢:运动区为田径场,有十余亩;生活区有30余亩,建有教师宿舍,20套一幢(80年修建)、30套一幢(83年修建)、32套一幢(84年修建)、10套房一幢(85年修建)、学生宿舍一幢(86年修建)、11中校办厂办公楼一幢、华西楼一幢、文德女中旧房一幢、师生食堂一幢,还有少量平房。

1992年在师生生活区新建了师生食堂,原旧食堂改为校办厂仓库,还修建了人行天桥,连接教学区和运动区、生活区。1993年学校让地(校办厂车间)给南岸区旧城办修商品房一幢(现重庆银行一带),旧城办在生活区内(龙井湾北坡)修教师宿舍56套一幢偿还学校。

1993年学校在教学区拆除红专楼和教研楼,新修了教学大楼,94年竣工,命名为“德智楼”。同年在生活区修建教师宿舍28套,95年竣工。

1998年,学校封闭管理。临近生活区的废品站(南岸区金属回收公司)的职工宿舍开有后门通过学校大门,两个单位发生纠纷。在区政府的协调下,十一中购买废品站职工宿舍,实现了学校的封闭管理。

2000年,学校进行征地扩建工作。当年已完成征地152亩,扩建规划,单位建筑设计,工程招标任务。逸夫科技楼、高中教学楼、400米标准运动场已完成80%工程量,学生宿舍、食堂破土动工。

2003年起,学校启动教师生活小区工程。到2006年,修好教师宿舍大楼两幢计270套(面积为113m2、128 m2、158 m2三类),11中游泳池、学校南大门投入使用。南大门、教师大楼连接教学区的原有人行天桥拆除后重新修建。紫光学苑开发,占用学校学生宿舍、教师十套房及学校购买的废品站职工宿舍的地基。学校体育馆于2007年6月30日开工,2010年12月竣工。

附五:

为办好重庆十一中的百年校庆,2011年2月,南岸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重庆十一中校庆筹备委员会,由区长刘宝亚同志任筹委会主任,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分管领导及区教委主任和十一中校长莫裕全等人任筹委会副主任,区政府的相关部门领导为筹委会成员;同时重庆十一中成立了百年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由校长莫裕全同志任组长;校筹备领导小组下设百年校庆办公室。校庆办公室下设三个小组:宣传组、联络组和校园文化组。

重庆十一中的百年校庆筹备工作于2011年3月1日启动。百年校庆的时间原则上定在2012年10月中旬。为迎接百年校庆,在南岸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在校庆前对十一中的发展建设办好以下大事。

一、由区有关单位,十一中配合,结合考察先进学校规划经验,科学制定十一中整体建筑风格,完善功能设施布局规划方案。

二、由区国土局分局负责,南发公司配合,将十一中北边30亩土地无偿划拨给十一中。

三、由区教委负责,解决教师引进问题。

四、由区和学校共同解决学校建设项目资金问题。学校建设项目为重建老实验楼、加固老办公楼、改建田径场、统一外立面,建设北大门等。

五、整个学校围绕校庆的建设项目要在2012年8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上一篇:私立重庆文益中学时期(1952——195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