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视野

[重庆时报] 穿越百年光阴 一封家书传承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5/9/25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重庆十一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教育系列活动纪实
来源重庆时报2015925日 星期五 第26版 教育http://cqsb.cqtimes.cn/html/2015-09/25/content_333920.htm
 
曾经的硝烟渐渐散去,但民族伟大艰苦卓越的抗战精神永远留在你我心中。近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学校掀起了一股爱国教育风潮,而重庆市第十一中学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纪念活动。
与以往不同,这场活动很另类也很有意义,每个班的学生用穿越时空的方法,对话革命先烈,将自己变成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等多种身份,以家书的方式缅怀先辈,铭记历史。
活动中,重庆十一中的学子们创新写作思维,以诗歌、散文、电报的形式,写出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从小立大志,接好革命班,让我们,勤学习,明责任,挑重担,记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开创十一中未来!”
教育观察
家国情怀养正学生人格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纪念抗战,缅怀历史,可以说不单单是因为那段历史的悲壮与惨烈,抗战仍跟今天的时代精神相连。
作为一所名校, 重庆十一中为什么要重视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据了解,学校不仅通过开展学生自导、自演抗战话剧,锤炼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举办抗战历史展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知识问答中了解历史;写“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牢牢树立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而且还组织辩论赛、舞蹈快闪,制作“胜利花”等活动,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周易·蒙·彖传》曰:“蒙以养正,圣功也。”重视学生人格建塑与养正,用重庆十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钟进友的话来说,“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重庆十一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标志的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饱含着对民族和国家刻骨铭心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自己的小家、学校、国家的民生幸福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家国热爱之情与责任担当意识,可谓用心良苦。
“以家国情怀养正学生人格”——这句话放在重庆十一中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践行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它已经融入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之中,更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心中。
以儿子的视角 写诗传承家国情怀
“父亲,作为您的儿子,我会不忘您之初心,亦不忘您之所爱,您之所往,我将跟随您的步伐,打拼出祖国亮丽的未来,举起您辉煌的投枪!”这是高2018级(8)班学生郝荣庭写给抗日诗人沙鸥的一封家书,整首诗以儿子的视角出发,表达着对“父亲”沙鸥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当时在名单上看先烈们的介绍时,第一眼就想选沙鸥,因为我和他都喜欢写诗,思想上能产生共鸣,很有亲切感。”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十一中开展了一场为抗战做出贡献的老校友们写“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的纪念活动来缅怀先烈。然而,让郝荣庭意想不到的是,他在网上查找沙鸥的相关资料时,却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情况,让他犯了难,但也没有想过要换一个人物来写。“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只记得一些名人做出的牺牲,往往忘记了背后的无名英雄,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把沙鸥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
因此,郝荣庭转变写作思路,通过查阅沙鸥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去感受抗战先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结合沙鸥以笔为投枪的特点,完成了这封家书的写作。
其实,整首诗让郝荣庭最满意的地方,就是用儿子的身份,表达对诗人沙鸥敬佩的感情。“因为父子关系,就是一种传承,我们也应该将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继续发扬光大。”以前写诗风格偏浪漫的郝荣庭,经过这次家书的写作,现在他的诗风也开始逐渐改变,诗句中也充满了热血情怀。
“只有用穿越的手法,让学生回到那段峥嵘岁月,立足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触动心灵,写出有感情的作品。”语文老师方永平谈到此次写家书的纪念活动,表示是学校领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让学生了解政治、历史,铭记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同时,也用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既是亲人也是偶像 一封家书传递对先辈的怀恋
在这场写“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纪念活动中,重庆十一中的学子们开动大脑,创新写作手法,不仅以诗歌、散文、电报的形式,穿越时空回顾抗战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铭记历史。并且通过亲切的语言风格,朴实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对先辈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您是我的家人,也是我的偶像,在这所学校的孕育下,您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大使。”高2018级(14)班学生李珏甫心中的偶像就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在当时那么动荡的年代,会说英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况且她还拥有着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和思想。”因此,从学校提供的一串革命先烈名单中,李珏甫第一眼就选中了丁雪松,想以亲人的身份为她写一封家书。
“从亲人的角度来看,要写出对她的怀恋和亲切的感觉。从偶像的角度,又要写出对她的敬佩之情。”在两种情感的把握上,让李珏甫无从下笔。后来,通过互联网和老师的帮助,找到了《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这本书,为他了解外交家不寻常的生平和成长轨迹,以及丁雪松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传奇经历,提供了家书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李珏甫也将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大阅兵写入信中,通过古今对比,穿越时空对话,拉近自己与先辈的距离。
“作为国家发展的接班人,不仅要学会与人交流,还要了解国家政治时事,发扬先辈们不怕苦不累的精神。”穿越百年,而今的重庆十一中学子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着他们保护家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深刻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缅怀之情。
学生自编自演抗战话剧 “王二小”经典形象受追捧
“在抗战中出现过许多的英雄豪杰,刘胡兰抛头颅洒热血,董存瑞为战争胜利牺牲了自己。对了,好像还有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瘦瘦的小男孩他叫王二小……”走进初2018级(14)班的教室,热烈的掌声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正式拉开了抗战话剧演出的序幕。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学校还在初中部开展了抗战话剧的纪念活动,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收集抗战英雄故事,改编成话剧在班会上进行汇演。教室里,同学们分角色扮演:侦察兵、旁白、八路军、王二小、小张嘎等,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把抗战英雄的形象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同学们还用纸板做成简易的手枪造型,女同学反串敌人,模拟“嘣、嘣……”的开枪声音,还原历史的真实感。每个话剧同学们都改编得十分用心,获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与喝彩。其中,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受到许多同学的追捧,每个班上都有一个不同版本的“王二小”抗战事迹。
“当时选择王二小的故事,就是因为他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却能做出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精神,让人很感动。”初2018级(14)班的张艾灵,作为整个小组的编剧,她用了3天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改编好剧本。下课时间,她就集合组员们一起对台词,练动作。通过一个星期的排练,张艾灵用诙谐的方式丑化敌人形象,突出王二小不怕牺牲的精神,向全班同学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王二小故事。此外,同学们还通过快板、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不一样的抗战事迹。
据该校初一年级组组长周登秀老师介绍,学校领导提出建议,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开展抗战话剧表演,学生们一听说,就开始准备相关的资料收集,进行话剧的排演,参与积极性特别高。“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抗战话剧,让他们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愤慨变为动力,用所学的知识让国家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