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视野

[重庆时报] 重庆十一中:一场关于课程改革的终极追问

发布时间:2015/11/10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学校发展了吗?老师蜕变了吗?学生成长了吗?
重庆十一中:一场关于课程改革的终极追问
来源重庆时报 2015年11月10日星期二 第8版、第9版http://cqsb.cqtimes.cn/html/2015-11/10/content_336253.htm
  
2010年,重庆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各中小学一直在思考、探索——课改的本质是什么?课改的方向在哪里?
到底谁能经得住这样的追问?
2015年10月,“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委会第十七届实验基地会议”相继在南岸区召开,重庆十一中作为两场会议的主、分会场,面对全国教育专家同仁,以其百年名校的积淀和魄力、以其长年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响亮地回答了以上问题。
重庆十一中立足核心素养,历经5年提出了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的育人目标,全校围绕“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以课程领导力建设为契机,以 “大阅读”特色课程为改革突破口,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存的深度变革。
“在重庆十一中,我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力、建构力以及行动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亦菲评价说,重庆十一中为课改树立了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操作价值的典范。
今天,我们走进重庆十一中,用一个个细微的问题,探索课程改革终极问题的完美答案。
为什么一所学校要用五年研究同一个问题?
重庆十一中于1912年建校,1982年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学。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重庆十一中在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学校的发展已处在一个高的起点,再进一步就出现了“高原现象”。
“如何进一步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思考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我们的育人方向在哪里?我们的抓手在哪里?”校长钟进友这样认为。
这一思考,就是5年。
带着这些问题,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提出了“轻负担、重质量、有特色”的改革目标,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开展5轮高效课堂展示课,大规模编写导学案,开设校本课程,制定研究性学习手册,推进大阅读特色活动……全校上下都动了起来。
2013年在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推动下,更为本质的问题又被提上日程。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适应、促进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素养?”钟进友说,这一问题也被摆在了全校老师的面前。
对此,全校展开了经久不衰的讨论,从备课组到年级,从年级到中层干部,再到校领导,大型讨论会每月一次,寒暑假都没有间断过。同时邀请外部专家多次到校指导,进行思维碰撞。
直至2015年8月份,重庆十一中人五年的曲折摸索,终换回清晰而肯定地回答: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让大部分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少部分人成为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极少数人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基于育人目标,重庆十一中还重新规划了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精英课程三级课程结构,三级课程均涵盖了对学生三大素养的培养。
至此,学校实现了从重视“术”的研究转向更重视“道”的引领。
为什么6个人的语文行动变成了一场全校的“大阅读”?
【从6名老师的语文行动,到全校范围的“大阅读”。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之所以能辐射到全校。只因一个最为朴实的动机——我的孩子在学校,我要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中学语文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也要如我一般丢失六年吗?语文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执教以来,金春就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
2010年,重庆十一中倡导推进图书馆阅读课,但参与度不高。金春又想到了以上问题,并引起了王琳、张俊、钱序宜、陈敬芬、傅文霄5位语文老师的重视,6人形成了一个小团队,开始自发创新语文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于是“美人诗化”等活动出现了,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析古代人物,用讲、演、画、PPT等形式展示人物的美……
2012年,更多的语文老师加入这一行动,大家集合团队智慧拟定各年级阅读主题,开展阅读课展示活动,探索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其实,学校一直在关注着这场“星星之火”。只是在等待最好的时机加以全校推广和系统提升。
2013年,学校将大阅读推向纵深发展,通过阅读课质量的考核、假期素质作业常态化以及阅读素养社团的组建,进一步激活学生阅读常态,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大语文”课题全国研究会。
在河南郑州“大语文”会议上,大会本没有安排重庆十一中老师发言,金春、王琳等毛遂自荐,积极争取,用他们“疯狂的表现”征服了与会专家同仁,课题组决定将下一届研讨会主场移到重庆十一中。
语文老师们的自觉、主动与激情的生命状态感染了全校老师,随之大阅读被推向了每个学科。其后,学校陆续开展了“相约名师”全国精品课展示活动、编写主题阅读册、每学期举办一次大阅读活动周、建设大阅读特色课程、编写并出版“在十一中成长记忆”系列丛书,至2015年,大阅读已成为重庆十一中最具特色的名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重庆十一中还将进一步深化大阅读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什么一届高三让过半青年教师成为了骨干教师?
【如何让青年教师有成长的方向,如何让老教师重拾改革的激情,重庆十一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合作探究课程改革,为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注入成长的动力,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节节攀升。】
2013年6月23日,这天要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见证三年新课改的重要时刻,重庆十一中的校领导和高三全体老师比考生还紧张。
分数线公布后,经统计,学校重本上线突破700大关,高达721人,上线率52.6%;本科上线人数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1246人,上线率达到90.8%……
“这届高三任课老师中超过半数是青年老师,实现这样的突破,是学校课改和青年教师培养的一场重大胜利。”教科室老师袁森说,这批青年教师成为了学校的主力教师,其中60%甚至成为了骨干教师。从新老师到骨干教师,他们仅用了3年时间就走过了一般老师要用10年才能走完的路。
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学校开展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合作探究课程改革。“课改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走马观花地‘请进来,走出去’,不如基于课堂扎扎实实地搞校本培训。”副校长李顺林说。
围绕课堂教学,学校展开了五年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献课、导学案主编示范课、外出培训教师献课、同课异构展示周等高效课堂展示课,同时将课前思考、团队打造、过程评价、课后反思贯穿其中,由此,青年教师被推上了课改一线,既要自己行动又要认真学习。
“我只是个代言人,我的背后是一个团队。”初次上场就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名,余飞扬最感激的是自己所在的备课组。学校将青年教师赛课的成绩与年级组、备课组考核挂钩,激发了备课组集体打磨培训青年教师,也促成了教师群体的反思。
导学案的编写也是采取骨干老师为主力,青年教师分任务的“老带新”方式,在编写中张杰受到极大的启发:“导学案帮助我从演员转变为了导演。”
以前张杰上课都是尽量给学生讲多点讲深点,引入导学案后,他发现学生能凭自身能力去解决、发现问题,张杰就此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堂大半的时间都用在了引导学生探究、辩论和解答问题上,“学生也实现了从知道到理解的转变。”
课程改革就是投入一块静湖的石头,让广大教师“动”起来了。极大的教育教学激情下,教师的专业技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干劲十足的青年教师,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老而弥坚的老教师,成为了推动重庆十一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动力。
为什么学校有超过60%的老师自愿自发开设选修课?
重新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对于老师而言,无疑将大大增加其工作量。然而在重庆十一中,全校380多名教师中有超过60%的老师自愿自发开设选修课。
杨万华就是其中一位,他教授历史几十年。其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历代饮食文化》深受学生欢迎,每次选课时几分钟内就会被抢完。
为了把课做扎实,杨万华利用寒暑假研读相关书籍,目前已经整理出6万多字历代饮食文化资料。如今在课堂上,杨老师总能信手拈来说出许多饮食趣事。
“看着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眼神,真的很满足。”正是因为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老师们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丰富了教学手段,于是更多的老师进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找到了职业成就感。
史晓玲开设的《玩转物理》、汪建华开设的《大学先修课——中国通史》都涉及了大学知识,在选修课中两位老师更好地掌握了将繁杂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的能力,主科教学中更游刃有余了。
以往同学们对政治老师刘丹都不大亲近,自从她开了选修课《带你发掘户外运动的乐趣》,同学们认识了她的另外一面:徒步穿越毕棚沟,登过四姑娘山二峰……“一时间同学们都对我‘另眼相看’了,又好奇又喜欢。”刘丹很是欣喜。
“选修课满足了老师的教学所需、拉近了师生关系、发挥了老师的特长,当然会受到老师们的欢迎。”教科室副主任高勇说。
目前学校形成了包括修德课程、博文课程、健康课程、艺馨课程、启智课程和“大阅读”特色课程共六大类80余门校本课程,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学生自治课程、领导力课程、创客课程、学科竞赛课程、高水平艺体人才培养课程共六大类20余门精英课程。
老师们的用心付出,也让课程不断优化,深受学生欢迎。据统计,在上学期网上选修课程学生评分中,有20%的选修课获得了100%满意。
为什么一名初中生能坚持用一学期啃完《理想国》?
【阅读,需要一盏引导的灯;阅读,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在重庆十一中,阅读已成为学习乃至生活的常态,只见灯璀璨、心安然。】
《理想国》谈的是治国方略,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夏彤,在读初二时便啃完了这本400多页的哲学著作。
“真的很难啃,每节课就只能翻二十几页。”夏彤回忆道,2013年正值学校推行大阅读,她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在图书馆里用了一个学期才读完《理想国》,从那之后,夏彤都坚持在阅读课上读些历史、哲学书籍,“阅读虽是无形的,但我相信数年坚持下来便能积下一笔精神财富。”
夏彤说也正是阅读课让她爱上了语文,现在每天都很期待语文课,尤其是课上前10分钟的学生自由讲演时间,同学们之间能分享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夏彤觉得自己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了。
近年来,经过时间和探索,重庆十一中“大阅读”特色课程已形成了以图书馆主题阅读课程为一体,以常态阅读课程、阅读活动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推出了初一“成长与感恩”、初二“自然与生命”、初三“社会与精神”、高一“人物与心灵”、高二“历史与哲学”、高三“超越与梦想”等主题读书活动,学生阅读范围涵盖了文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
在这样的书香氛围下,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读山读水读人生已成为一种修养。
为什么一个17岁女孩会与雾霾杠上?
【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科学,即便仅是一只苹果落地。重庆十一中用研究性学习启迪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灵感,去探知科学知识、尝试科学方法、锻炼科学精神。】
“我对空气质量比较敏感,有雾霾,肺部就会感到不舒服。”秦一丹,17岁,高2017级23班的学生,“尽管如此,但未曾想过要研究它。”
秦一丹与雾霾真正杠上,是在上学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
每学期十一中都会要求学生完成一项研究。为了不限制学生思维,主题都由学生自己定,但要与生活相关,要有科学探究的价值。
在这一启示下,秦一丹与其他6位同学一起选中了雾霾。
确定研究方向后,秦一丹与同学们针对“怎么收集雾霾?”“如何展示雾霾的危害性?”等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小组得出水能粘附空气,雾霾对水质的影响或许能反应其危害性,于是决定从学校池塘里取样进行研究。
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小组分不同时段在池塘里取了三次水,全程记录了水的PH值、浊度、沉淀分层过程、沉淀前后水的对比分析,每次观察分析都要一个多小时。由于实验仪器和方法的有限,实验没有得出结论。
秦一丹和同学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从网上寻找了大量雾霾的记录、分析,并以图片、数据的形式将雾霾的危害呈现出来,在学校里展示宣传,号召同学们绿色出行爱护环境,“虽然实验没有成功,但锻炼了我们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为什么要把一份学生研究报告变成一场校园嘉年华活动?
往年,在研究性学习中,各小组研究后递交完报告便结束了。2015年6月,这一传统学习变成了一场校园嘉年华活动,有研究性学习成果展、优秀成果投票评选、音乐和动漫社团助演,引来了全校师生的叫好。
这场活动是由DT社团创办,“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不少同学的研究很深入,但没有平台分享,我们希望能举办一场活动将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并以此激励部分灵感少、研究浅的同学。”DT社团成员郭子铭谈及了创办活动的初衷。
十几位成员说干就干,然而学校没有先例可循,但这没有难倒DT社团。学校的领导力课程已为他们打下坚实基础,“当时培训了团队建设、活动策划、活动执行等内容。”
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DT社团发挥团队的智慧解决了诸多难题,从校外拉赞助凑经费,分四轮选拔优秀成果,邀请其他社团表演暖场,用便利贴进行投票……活动最终收到了1500多张投票。
“本次活动DT社团的同学们不但将领导力课程的理论学以致用,还找准了活动切入点、自我创新了活动形式,他们给学校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高勇说。
》》教育观察
一路走来,
为的是不负“良心事业”
5年前,是困惑:培养什么样的人?
5年后,有所解:培养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家国栋梁。
5年之间,是多少个日夜的深思、摸索、向前。
终于,重庆十一中秉承此前数次课改的探索精神和成果,以大阅读为突破口,带动了一场全员全程的课程改革,使之成为在重庆乃至全国都称道的课改典范。
5年,虽长,却值得。
重庆十一中还将用更多个5年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培养家国需要的栋梁,推进课程改革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试问,这般无期限的艰辛究竟为哪般?
只因为“教育是一份良心的事业”。
重庆十一中校长如此看待教育;
重庆十一中全体教师也是如此看待他们所从事的教育。
一路走来,他们为的是不负这份“良心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