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探索国际理解教育  推进学术交流发展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教师交流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23/4/3发布者:卢厚霖访问次数:


探索国际理解教育  推进学术交流发展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教师交流学习简报

2022年5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印发了《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试行)》。为国际理解教育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小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参考国际相关文件和经验做法,为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大环境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正确指导下,2023年3月22日-23日,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教师去往成都市高新区霍森斯小学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参与了国际理解教学实践模式课例研讨活动,进行了深入学习。

一、霍森斯小学国际理解教学实践模式课例研讨活动

1. 曾霞校长讲座分享

lADPJwY7Xa56F0nNC9DND8A_4032_30242023年3月22日,南岸区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教师一行到成都市高新区霍森斯小学,霍森斯小学曾霞校长以《学校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做专题讲座,分享交流学校国际理解课程实施经验,曾校长表示学校从课例、课题到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学科渗透课和专题课等形式,不断尝试做出有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 

2.杨婷老师《火锅的世界之旅》课例展示

来自成都市高新区霍森斯小学的杨婷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国际理解课例《火锅的世界之旅》。课堂上,杨老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从简单的问答,到情境的模拟,孩子们在知晓世界火锅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还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明白了应尊重他国的传统。

  

随后,成都市新津区同样以“模”课的形式带来了《火锅的世界之旅》,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提升。 课后,成都霍森斯小学的校长曾霞表示:“新津区的课例研讨是我们工作开展的国际理解乡村实践的第一站,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带动一批老师,使薄弱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也能接触到国际理解教育;其次,是想根据各个学校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

  

3.开放式讨论

下午,两堂平行课程《小角落的大革命》和《“碳”寻生活?》分组进行,跟随霍森斯小学的安排,老师们参与到两堂课的“评磨改”活动中,针对课程目标、环节设计分组进行开放式研讨、打磨。在这个环节,老师们针对课例,就“国际理解教育在实际课例中如何更好的落地?”“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还有哪些?”“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做好学科渗透?”等问题进行剖析、给出修改建议。

  

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 校长助理李涯老师分享交流

2023年3月23日,一行继续到到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李涯老师围绕《九年一贯制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进行交流分享,依托时代的命题、国家的政策、课程生成思维、课程设计建构这四方面,详细介绍了教师从课程切入、以课堂落脚、用课题促进,将教师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融入具体实践中,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学生。

2.李小乐、苏杰优秀课例展示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李小乐老师带着八年级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有趣的国际理解课例《以小可爱,鉴大世界》,杨老师通过介绍历年世界杯的吉祥物,让孩子们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各国吉祥物的设计理念,体会各国文化差异。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为中国世界杯设计的吉祥物,引得现场笑声阵阵。

紧接着同校的苏杰老师带着三年级的学生,全英文讲授了一堂国际理解课例《“面”向世界,食而不同》,苏老师结合成都本地特色美食担担面、意大利面、日本拉面,从形状、味道、餐具三方面进行对比认识,孩子们在了解世界美食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不用风味食物产生的原因,感受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后两位老师从选题缘由、选题依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3. 邱华校长及多位老师交流分享

下午,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邱华校长以《多元-融合-共生》为主题,从校本理念、实践成效、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对学校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进行了整体介绍,丰富精彩的活动、多源开拓的语言、完备健全的体制培养了一批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精神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小公民。

接着附属实验学校的国际交流中心杨天添老师就《行而不辍,万里可期》,分享了学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反思与实践。由于疫情、国际关系等种种原因带来的变化与困境,促使实验学校在课程、中外人文交流方式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尝试和突破,力求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提升学生的中外人文素养。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只要行而不辍,一定万里可期。

  

同校的谌喆老师以《言以兴邦,兼济四海》为主题,分享了案例。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情境下的国际友校中文教学支持项目,以学科融合为设计理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中西教师共教共研的备课方式,通过精品微课、特色校本课程以及海内外共建主题班会为开展途径,帮助华裔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与生活。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人才。

同时,初中部周亮老师也就《中法博物馆空中课堂》案例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中法博物馆人文交流空中课堂构建的基本过程,中法人文交流活动架起了附属实验学校与法国瓦伦中学合作的桥梁,提供了中法两校学生交流的线上平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国际友谊。同时,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国际理解能力,有效促进了中法两校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姚佳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做总结发言。她表示:“我们的信仰和观念,指导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我们的行为。国际理解教育实际上是全球化时代多边国际关系创新发展需要的包容和谐教育、深度开放教育。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保持一颗好奇、探索的内心,可以通过今天的思想碰撞与对话交流,为国家教育、国际教育创新发展,理解教育内涵素养发展、全面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国际理解”为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倡导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念,旨在加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为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新思考,这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本次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次国际理解课程专业研究的探索,更是一场教育人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的学习交流。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教师将以本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深入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拓展国际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