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办学特色 > 科技教育

浅谈音乐在大课间活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6/4/27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浅谈音乐在大课间活动中的应用

周荣安

 

摘要: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体育运动在大课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和音乐的灵活运用,使大课间活动富有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课间   音乐   应用   活动练习  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  陶冶情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尤其在课间练习中,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课间练习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课间练习是通过积极的休息手段,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身体上、心理上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同时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进健康,防止身体的畸形发育。“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原袭的课间练习由于内容枯燥单调,模式呆板,不能展示青少年的青春与活力而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间练习也在风风火火地进行大力改革,形成了锻炼时间长,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大课间练习,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学中深入的开展。其中,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效结合中的合理应用,更使大课间练习具有了它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选择,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方式,是发现自我并升华自我的途径。健康的音乐可以美化人的精神空间,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推动人们奋发向上。而不健康的音乐会使人变得颓废、苛刻、狭隘,尤其是对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弊多利少。这就要求大课间中的音乐要能唤起学生参加锻炼的激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课间中的音乐,包括选乐、配乐、应用三大步骤:

1.  选乐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而音乐在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它在美感效果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概括地说,

音乐的美感特征是以意境为基础、以韵味为核心、以品玩为手段这样一个浑然不分的状态和过程。“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能敲响人的命运之门,引导人的思维翅膀,带领人进入如恕如诉的体验中,去触摸心灵的欢乐与痛苦、浪漫与现实、安宁与激奋。音乐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和音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如欢快的乐曲、强劲的节奏,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以降低神经紧张程度,令人愉快。青少年却正处于情感调适时期:热情、冲动、敢于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一遇挫折就忧虑、灰心、绝望、自爆自弃,封闭自我。音乐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启发性,能够激发起伟大的心灵力量,她能使青少年摆脱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纠缠,真正进入自我的内心世界,去认识自我,体验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激发起强烈地战胜自我、挑战未来的激情和难以抗拒的勇气与力量。因此,大课间中选制的音乐的好坏,不仅仅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练习的激情和锻炼效果,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从音乐中所欣赏到、领悟到的内含,关系着学生对美的追求,关系着学生对人生观的确立。大课间中选制的音乐,需根据课间练习的内容选制适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敢干表现的心理特点。音乐内容应健康向上,能体现时代精神;具有艺术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焕发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练习音乐还应该有激烈和舒缓、强劲和柔和,以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律曲线。

2.  配乐

“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欣赏者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各种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定的动作。有手脚击拍者、有身首晃动者、更有翩翩起舞者。在大课间中,为各种练习动作配乐时,就要注重乐曲的实用性,充分发挥乐曲的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以音乐特有的效应功能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练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锻炼的激情。例如,重庆11中大课间活动练习中,有一曲“兔子舞”练习音乐,以其优美欢快的旋律,强撼的节奏,对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音乐声中就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愿望。

配乐可以以音乐为主编排动作,也可以以动作为主选配音乐。音乐自她诞生起就与劳动融合在一起,在几千年的手工劳动时代,各种劳动号子以特有的节奏、音调来协调集体劳动,消除疲劳,诱发精神共鸣,鼓舞意志;大课间中各种练习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就应与练习动作的快慢和强弱紧密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启发学生寻求练习时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统一性,达到意境与身心的统一。

3.  应用

音乐在大课间练习中应根据练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灵活地用应,既要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锻炼激情,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体验音乐的无穷韵律和博大精深,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陶醉心灵,创造丰富的精神,燃起生命的激情和无限的遐思,又要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律曲线。大课间音乐的应用应包括出场音乐、准备音乐、练习音乐、放松音乐、退场音乐五部分的应用:

3.1  出场音乐:

是指学生下课后从教室到操场时,在这段时间播放的音乐。这段音乐,以轻快、活泼、充满青春的活力为主,以音乐特有的美感,唤起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学生听着这段优美的旋律,踏着明快的节奏,愉快地来到操场上,盼望着参加练习。

3.2  准备活动练习音乐: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机能能力,使神经系统产生适宜的兴奋性,克服机体的生理惰性,使内脏各器官缩短从相对静止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练习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准备活动练习音乐应轻松、欢快,能调动学生心里的积极性为宜。在弹子石小学的大课间活动练习中,她的准备活动音乐就很有特色:音乐节奏轻快、音调柔和。学生在音乐声中欢快的做着各种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为后续的练习作好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3.3  练习音乐:

指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练习时播放的音乐。练习也是学生参加课间活动的主要目的。这段音乐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效果。练习音乐应该注重它的实效性,音乐应该是强劲、激烈,具有强烈的生命震撼力和号召能力,唤起学生情感的高潮,使学生练习达到高峰。这段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以其旋律的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裹胁力,通过全部感官带动心灵的共鸣震动,对人心产生强有力的震撼力,使人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即使是旋律轻柔优美和谐的《蓝色多瑙河》,也会使你顿生翩翩欲舞的冲动。

3.4  放松音乐:

指学生从事剧烈运动后在做放松活动时所播放的音乐。目的是使学生尽快消除运动造成的机体疲劳,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的状态,从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安静下来。音乐要求音调柔和、节奏轻缓,以降低学生神经兴奋性,平稳学生呼吸。中国音乐以其抑扬起伏的旋律和深邃的感悟力,超越感官,直接作用心灵,给人深心的陶醉又不会使人产生翩翩起舞的欲念或冲动。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名曲正好适宜用来做放松活动。

3.5  退场音乐:

指学生从练习场地有序地出场到下一节课上课时播放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应播放世界名曲或中国民族音乐,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燃起生命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重庆110中在每天的大课间练习前用一块小黑板写出该天要播放的音乐,并简介该音乐的作曲、作词、音乐意境。既增加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大课间的整个活动练习中,始终以音乐为主线,串连所有练习活动。用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指导学生练习,控制学生的运动强度、心律曲线,使大课间练习安排合理、科学有序,以增加有效练习时间,减少无效练习时间。

大课间各部分音乐播放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各校的场地、人数、教学楼等具体的情况和相互制约因素而决定。现以重庆市11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练习为例,各部分练习活动的音乐所需要的时间如下:(仅供参考)

项目

出场音乐

准备音乐

练习音乐

放松音乐

退场音乐

时间

35分钟

23分钟

1117 分钟

23分钟

68分钟

大课间质量的高低,一是练习动作编排质量高,二是音乐具有特色,三是练习内容的有序安排和时间的科学合理。特别是音乐要具有煽动性、诱发力和震撼力,能激发学生参加练习的欲望和激情,要以音乐为线索串连各练习内容。因此,各校应充分调动本校的各种有利资源,积极、认真地配好大课间活动中的练习音乐,因应新的教育形势,恢复课间活动应有的活力与生机,亮开校园的新窗口。

 

 

参考文献

1.刘金国主编:《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

2.侯书森主编:《青年必知音乐知识手册》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詹万生主编:《心理健康教育》(3

4.徐辉、徐仲林编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教师进修校主编:《中学教学实用全书  体育卷》重庆出版社

6.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主编:《心理素质教育》 时事出版社

7.《中小学音乐》 第103

8.《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104

9.《音乐教育》2001.1

10.《音乐教育》2001. 2

11.《音乐教育》 2001.3

12.《音乐教育》 2001.4

13.《中国学校体育》2001.1

 

 

作者简介:周荣安    1971年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199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为重庆市十一中学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