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视野

[南岸报]母校,我们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2/10/19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母校,我们回来了
(来源:南岸报 2012年10月 16日 星期二 第320期>>4版:专题版http://newspaper.cqna.com.cn/index.aspx?id=1308
 
母校,我们回来了
本版文/ 记者 陈静 见习记者 陈柯如
图/ 记者 王雄
我们好多年不见了吧!”“认不出我了?哈哈,都老了!”10月13的重庆十一中格外热闹,到处都是欢乐的笑脸,到处都是招展的彩旗,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随处可见白发的“老学生”和风华正茂的学子们结伴前行。有的老夫妻相携而来,重温年少时的足迹。还有的带着中年的儿子在学校门口留影。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聚集在这里,为这所百年名校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百岁生日,而十一中的七千多名师生,大部分都成了校庆志愿者,接待校友,布置场地,忙得不亦乐乎。
  老校友:“寻亲”大会
  庆典仪式上午十点才开始,早上八点不到,十一中校园附近的公路就堵成了长龙,校园里人潮汹涌,“初68级5班集合处”、“高72级2班集合处”……一块块提示牌在人头攒动间高高举起。写有“初68级5班”几个大字的一块牌子特别漂亮。举牌子的是三位老太太,她们急切的眼光在人群中来回搜索。
  “别人的牌子都是手写,只有我们是专门找广告公司设计的。”头发花白的张海慧告诉记者,因历史原因,初68级在校时间只有三个月,全班58个同学中,只有她们三个女生有联系,今年同学们刚好都满60岁,张海慧希望本命年能有更多的老同学重聚,把提示牌做得这么漂亮,就是为了大家都能看到。
  庆典仪式尚未结束,记者接到张海慧打来的电话,欣喜不已地称,已找到了两名男同学和当年的数学老师。
  有的提示牌看得出来是现做的,香烟盒、矿泉水包装盒、甚至还有宣传画的背面,全是就地取材,好像一场“寻亲”大会,有的人手拉手笑得合不拢嘴,也有的泪水涟涟,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了占据“至高点”,一个中年男子别出心裁将雨伞举过头顶,提示牌插在了雨伞的伞尖。
  60年代学生:精益楼还和我年轻时一样
  “你看,这就是我一直跟你说的住宿楼,我当年读书时从一楼一直读到了三楼。”今年65岁,高65级1班的苏兴平在儿子的陪伴下,一见到精益楼,就像个孩子一样兴奋起来,拉着儿子的手不停地说:“没变,一点都没变,还和我年轻的时候一样。”
  不过,除了这幢楼,学校的变化大得让苏兴平找不到方向了。苏兴平说,当年学校周围到处都是农村,唯一一幢教学楼就是解放前建的那幢精益楼,食堂又当礼堂用,还曾被风吹塌过,中午用餐八人一桌,只能站着吃,学校每周给每个学生发一杯菜油,田径场也种上了南瓜。生活虽然清贫,但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业余时间经常勤工俭学,到弹子石河边帮三八粮店拉米,到南山的小冬瓜煤矿拉煤。
  学校教学楼前,“找寻历史的记忆”照片展大概是最受校友们关注的地方了,几乎各个时期的毕业照这里都能找到。苏兴平也惊喜地看到了自己班级的毕业照,毕业照下方还按站序注明了每个同学的名字。“太珍贵了,太珍贵了,这些照片连我都没有。”苏兴平拿出相机拍个不停。
  2012级学生:走出去才知道母校有多好
  两个月前就读重庆邮电大学的张练是最年轻的校友之一,巧的是,今年高考前夕,记者曾在张练所在的23班进行过采访,被师生们的情谊深深打动。几个月不见,张练成熟了许多,对十一中的感情有增无减。
  走出去才知道十一中有多好。张练说,十一中的学生宿舍比大学里还要好,有空调有热水,住宿费也不贵。过去埋怨老师管严了,到大学后,经常见不到辅导老师,反而不习惯了。张练至今仍保持着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高中老师培养的,和其他同学比较后,张练发现十一中出来的同学自理能力也比其他同学要强。
  “还有二食堂的沾水米线、小火锅、冒菜……”十一中所有的一切都让张练恋恋不忘。
  23班大部分同学都在外地上大学,这次校庆回来得并不多,同学们已经约好了,寒假回来一道去看老师。
  蒙老师的第一批学生:我们回来了
  “老师,好久不见,我们回来看您了。”在重庆十一中初一年级的办公室里,欢声笑语,蒙华老师被一群女生团团围住,原来这些女生是蒙老师的第一批学生。
  “看到她们就想起我才来的那时。”蒙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是她当老师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我刚到十一中当老师,她们是我带的第一个班,记得我上台都很紧张,不过后来与她们熟悉了,就不紧张了”。听着自己第一批学生讲述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和事业,“李萍,你最近在做什么,肖雪你在哪工作?”听着学生的回答,蒙老师说,她现在很欣慰,当老师虽然很累,但还是值得。蒙老师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她的学生也多了,但第一批学生还是最有感情的。
  同学们热情不减,一直回忆、讲述着当时的学习生活,“记得当时有个教我们美术的老师上课很搞笑,说话音调忽高忽低。”“班长现在在读律师……”直到记者走时,她们还在继续着她们的聊天。
  学生志愿者:我们互为“导游”
  接待校友,帮忙指路,充当“导游”,学生志愿者成了校园里一道忙碌的风景线。小文是高二学生,他原本的任务只是负责校门口的接待,可是,由于许多老校友都不认识路了,因此他和同学们充当起“临时导游”。“我们为他们介绍学校的布局,而他们也会告诉我们这里原来的样子。我现在才知道,我们的田径场很多年前省二监狱晚上常用来训练狼狗;精益楼作校长办公楼前,曾经当过几十年的教室和学生宿舍;学校的教学楼是用学生从白沙沱挑来的砖建起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其实我们互为‘导游’”。
  小文的妈妈也是十一中校友,她一边和小文一道志愿者,一边打听当年的语文老师王芳,“王老师对我们好得很,当年我和同桌吵架,王老师把我们喊到她家里做思想工作,还把我们的手放在一起‘握手言和’。”得知近七十岁的王老师生病住院,小文妈妈打算,校庆结束后就到医院去看王老师。
 
  共同的母校 难忘的回忆
  老师家的饭最难忘
  讲述者:高98级 孟静
  印象最深的是刘克禄、刘汉老师经常喊我们到他们家里吃饭,那时候年少不懂事,不知道老师经济也不宽裕,每次去都是好大一群同学,我们最爱吃的是老师亲手包的水饺,炒的回锅肉,那个场面现在想起都还很温馨。
  上周在学校门口碰到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居然一下就认出我来,并且随口就说出了我写过的一篇作文,毕业十几年了,连我这样一个普通学生老师都仍装在脑里,我当时感动得快哭了。
  食堂的卤猪蹄最难忘
  讲述者:高92级 李庆
  十一中的伙食好是公认的,我们那几年最喜欢吃的是卤猪蹄,五角钱一个,好大一个哦,还有凉拌肉丝、馒头、花卷。大家都爱上体育课,不为别的,只因风雨操场离食堂最近,一下课就往食堂冲,先到先抢。
  这次回来专门到过去的宿舍去看了看,发现以前摆我床铺的位置现都变成校长办公室了,赶紧在微博里发给没来参加校庆的同学看。
  学校附近的田坎路最难忘
  讲述者:初72级 王世亮
  我们读书那时候,十一中周围除了制药二厂全都是农村,从弹子石走路上学最怕下雨,田坎路又窄又滑,一不小心就摔下去把全身打得兮脏。有一回我穿着过生日才买的新衣服摔下田坎,衣服摔破了回家被妈妈一阵痛打,后来我每回到农村看到类似的田坎路,就条件反射想起了那一回的挨打……
  校领导的话最难忘
  讲述者:高65级 苏兴平
  当年学校的教导主任姓林,要求严得不得了,同学们都怕他,背地里叫他“林教头”,“林教头”凶是凶,却很能干,他喊出的“保高三、初三,保中间”的口号我现在印象都还很深,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校长彭克定甚至自信地说,“十一中要在北大、清华开一个班。”这句话很是鼓舞我们,我们那一届,超过一半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一点不比一中、三中逊色。
  跟老师“作对”最难忘
  讲述者:初71级 陈淑华
  最难忘的就是我们当时不好好读书,跟老师作对。当时有个老师才毕业就来教我们,我们看不起这个老师,所以处处跟她作对。我还记得她才从工农学校毕业,22岁,当时我们觉得她连最基本的都不会,所以只要她一上课我们就会拿个篮球从后门溜出去,到操场打篮球去了,不过后来我们也知道错了,还是好好上了课的。
  这么多年了,都不知道这个老师怎么样了,如果还有机会看到她,我一定要跟她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