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办学特色 > 科技教育

采用探究式教学张扬结合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发布时间:2006/5/22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采用探究式教学张扬结合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从《春》一文的探究式教学谈起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结合型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组

 

针对语文学科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艺术性与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理论探索与实际操作所存在的严重割离的现象,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育多种目标要素的整合,杨坤生老师提出了“结合型教学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语文学科多种要素及新课程理念的整合,以课件资源物化形式,力求把新课程理念及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整合在课件物化的规定程序中,从而使课件资源本身能体现语文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然而,如何运用课件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与灵活性,进一步体现结合型教学操作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则是一个至观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课题实验中认为,物化的课件资源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有通过教师的灵活性运用才能得以体现,我们认为,只有采用探究式教学才能张扬结合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下面谨以《春》一文为例,浅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 从真实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导入十分重要,往往决定一堂课的基调。《春》,可以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为导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归纳出写景的基本方法,然后进入〈〈春〉〉的学习认知,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学会写景文章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妨反思一下:这种方式仍然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知识不能“给”,应从学生的真实经验出发,逐步引导,促其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我以自己的名字(金春)导入:

师问:老师的名字好听吗?

学生齐答:好听!

师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老师的名字好听呢?

学生议论纷纷:“春是一年里最美丽的季节”、“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春是绿色的,意味着希望”……

(师)那么,你们喜爱春天吗?

学生异口同声:喜爱春天!

(师)能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吗?

于是,一首熟悉的童年歌曲〈〈春天在哪里〉〉在个别学生的提示下整齐的唱起来。清脆的歌声沟起了童年的幻想和对春天的向往。于是设置课堂活动:寻找春天。

(师)在词语中(学生争相回答):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师)在诗词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有提到刚学过的〈〈钱塘湖春行〉〉(展示课件资源:文图并茂的画面,让学生伴着清幽的音乐齐诵)。

(师)在我们的书本里:朱自清的〈〈春〉〉。

导入这一环节,妙语连珠,歌声清越,书声琅琅,诗情画意。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而引导又是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基础上推进的。比如,名字有一定的含义;词语、歌、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一步,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是真正“动”起来了。整个过程,不仅有知识的重温与积累,也是情趣的愉悦、审美的享受。

二、恰当运用影音资源作为学生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一直忧虑:语文课,教师一味关注“教”什么,讲得太多,重知识传授,冰冷的知识框架,将语文生动的文学美感消释殆尽。结合型教学,避免“授受”教学的枯燥乏味,恰当运用影音资源作为学生探究的物质基础。一进入课题,首先放映《春》的全文朗诵影片。曼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动情的朗诵,短短五分钟,让学生身临其境,重返大自然,畅游春天,饱览大好春色。图画、音乐、朗诵三位合一,相得益彰,仿佛真正走进春意盎然的春天。课件提供的影音资源,带给学生形象的直觉认知,感受到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更是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这启发学生联想、想象,甚至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学生学习的热情饱满,探究激情几乎“一触即发”,为学生探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 尊重语文学科规律,确保学生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灵活,必须是建立在遵循规律基础上,只有尊重语文学科的规律,将整体感知与具体理解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切实并有意义、有价值。导入和观看影片,完成对春的形象感知,渲染对春的喜爱。再以“问、读、思、答、读”的步骤,让学生明确:以感情发展为序,盼春、绘春、赞春,表达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绘春部分,以一种景物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学时,尊重整体性与突出重点的原则,点面结合,将重点落在春草图、春花图的理解上,体会写景的具体方法。只有尊重学科规律,从语文方法、语文素养入手去探究实践,研究才有意义和价值。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材、教师把知识传授给自己,或者干脆等老师把答案告诉自己,花工夫背下来;再就是跟着老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这种接受性学习固然需要,但同时也产生“被动性”、“强制性”、“简单重复性”等不利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

1.以品味为辅助手段推动探究。

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加强阅读,品味语言。春草图,语言简约,多是整齐的短句,读起来活泼轻快。让学生带问题读,读后思考;理解后读,边读边体会。读中玩味语言,读中揣摩语意,读中体会感情。同时,情感也通过反复诵读得以强化、升华。只有在品味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整体感知前提下的探究,才能借品评体味来深入探究。

2.以语言为现实中介,进行切实探究。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但只有以语言为中介,探究才有依据,更多精彩的回答才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春草图中,设置情景:假如你是寒冰下土层中一粒草种子,终于春天来临,你会怎样?先请三位同学作动作表演并进行解说,然后同学评价:哪个的表演最符合课文内容(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学生七嘴八舌:小草迫不急待地长出来、使劲挤出来、冲破土层钻出来……紧跟着老师提问:“钻”能换成“长”吗?放映影音图片:钻?长?哪个好?学生齐答:“钻”好!进一步探究:好在哪里?“钻”表明小草破土萌发,显示不可压抑的生命力。精彩的回答,学生说出来了。在语言的揣摩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针对问题自主探究,寻求答案,获得新知。

3.以开放性的积极评价鼓励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评价,就没有规范,没有评价,就没有激励。但不能用机械的评价限制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他们口中的答案可能不一,甚至离题较远,老师都给予鼓励、赞许,支持学生在标准答案之外探寻新的尝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他们敢想敢说,正是创新的源泉。学生的探究得到积极的鼓励,这在他们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深刻的。

4.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探究。

新的课程理念,老师们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就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很难以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探究。老师们关注学习结果,对于很多具体问题,急于下结论,没有注重学习过程。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春草图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对于“偷偷”的分析,可以采用老师提示的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结果,学生没有思考、去发现、探索的过程。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查词典,明确“偷偷”的含义:不知不觉、不经意间。用“偷偷”描绘小草恰当吗?老师进一步问。学生讨论:小草不知不觉的来到人间,而且漫山遍野的长满了,给人以惊喜;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小草像调皮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偷偷”说明小草是最先来到春天,经历一冬的严寒,小草给人们带来一丝暖意、无限喜悦;冬天一片死寂,小草是报春的使者,给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赞许,但并不急于下结论,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探究的进行,学生争先恐后回答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交流、碰撞、启发、促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实效性了。

总之,物化的课件只是一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形式,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学科性,必须要求教师在结合型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真实经验为基础激发探究,以丰富生动的影音资源辅助探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以语言为中介的品味揣摩,用开放性的积极评价,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尊重物化课件制作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框架、基本程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勇于创新,使结合型教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品质。(执笔:金春   杨昌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