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办学特色 > 科技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发布时间:2006/5/25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张燏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此后,在不断的实践及引进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逐渐引入课程整合概念。

十年后的重庆十一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才刚刚起步。我们都在这里摸爬滚打,哪怕一身泥,一身汗,只要能取得一点成功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我想,都是值得的。

2000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很显然,每位老师都不愿花费宝贵的时间来看这些在网上一查都能够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我们更关注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信息技术与课程究竟怎样整合才对我们的教学更有利?下面我就我校部分老师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经验来浅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好处一: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不管我们是用最基本的实物展示台也好,还是用电子板书也罢,这都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这一点在期末复习期间大家的感受最明显。在数学上,一节课至少可以多讲两到三个例题;而语文、英语则可以让学生多读五篇以上的阅读短文。并且老师们还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不用手写,不用口干舌燥一遍一遍地去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组织教学,学生们的精力也更集中,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我曾经设计了一个课件,对常见成语的改错,做成了35张幻灯片,每60秒自动翻页,在五分钟讲解完了之后让学生们去完成这个练习,下课铃声一响,试题恰好全部做完。学生们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中进行训练,注意力非常集中,“效果不错,还实惠。”

好处二:可以为教学创设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叫《故宫博物院》,本是一篇说明文,就文字谈建筑,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还不把这美仑美奂的建筑想象成什么古堡城池的,我也觉得这“凝固的艺术不好讲,我想最好是有实物给学生们看看,但我又没有足够多的金钱让学生们都去故宫看一看。于是,我就在网上去查找了一下,还真让我给查着了:经3D处理过的flash实物图片做成的一张地图呈现在我的面前!巧的是这天是教室开通网络服务的第一天。第二天早上,我书本都没拿就进了教室,说要带同学们去北京看看故宫。同学们虽然一笑了之,不过对老师空手带教材还是觉得挺好奇的,待不慌不忙地打开电脑,才抛出一句:今天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这课。没想到这个环节也让同学们给我省了:我教的班里正好有几名同学暑假去过故宫,我请他们在网上做导游,把故宫博物院看了个够!这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因配了大量可视的图片及可听的专家解说,让同学们如在画中游,六单元的《三峡》这课,我从同事那里借的一套从三峡观光带回来的光碟这时也派上了用场。这些形象而又生动的图片、视频较单纯的文字讲解显然要生动得多。同学们接受起来也容易得多。

是不是只有文字学科才有这样形象的教学呢?显然不是。

一位数学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学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认真地发现、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为我们的教学省了心。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好处三: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差生的转变。

信息技术还有这个好处?很多教师认为这恐怕牵强了点。其实,很多老教师就有这个感触:有些差生特别喜欢上他们的多媒体课,甚至一看到老教师动多媒体眼睛就放光,因为这个时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校任轻飏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她教的班上有一个差生,平时成绩不怎么样,但这学期却明显有好转,原因是在任老师操作不熟时他好上台,刚开始还是在下面指指点点,而后是在旁给任老师作参谋,最后是干脆自己动手,并且,在任老师的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马上上台解决;同样我在我在学校另外一名老教师班上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同学。一件小事便可以给这些差生以很大的自信,从而扭转他们的学习态度,以致融洽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这能说其中没有信息技术的功劳吗?

当然好处还有很多,各位老师在用的过程中体会得非常深刻,在这里就不用我多讲了。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究竟怎样整合才对我们的教学更有利?

十一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才刚刚起步,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思索的一个问题,花有百样红,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怎样做才会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更有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引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的几段话,大家一起来思索这个问题: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工具课,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课将会和其他工具课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

目前的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和普及,是一件好事,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当前的大多数网校依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缺少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在这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

 “在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回答和解释的,需要我们具有探求新知识、新理论、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我想:不管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及我们教师的情感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