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办学特色 > 科技教育

科学发展观与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1/11/9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摘  要】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初中政治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存在不少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教学活动中应怎么做呢?

新课程的改革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笔者结合科学发展观及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教学需要处理好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

初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但是初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中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这使得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成为一种更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中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初中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中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创新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更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以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选择题目中的漫画题,以图、表格、材料混合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论述题,已成为中考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中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

二、有效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需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问题。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和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第一、调动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同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决心学好法律常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二、培养独立性,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传统教学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堂变成讲堂,教师变成了讲师,学生则成看客听客。这样学生独立性不断消失,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如:我在上初思想品德《自我负责》时,打破常规一框题定讲的模式,按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收集归类。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归纳。第三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为题撰写小论文,由学生组织演讲,教师做听众,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间的互动、互联、互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性,使学生明白,我能学并作得很好。

第三、发现独特性,由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齐步走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有效的教学需要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需要注重目标的全面性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的确立与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应试教育对知识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就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有很多概念、观点学生也要掌握如: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规范;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为此,确立落实知识目标,首先,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其次,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

1、深入挖掘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的重、难点。

2、将知识目标融入生活,注重基本观点与生活的结合。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知识目标。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如:强化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内化。课堂师生双边互动和生生多边活动,适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3)紧扣知识目标即学即练。

第二、能力目标的确立与落实

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同时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落实能力目标一定要把理论和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如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中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发言交流,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提高参与和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与落实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生命宝贵》中我先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是什么及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大自然生命的喜爱,紧接着追问,假设你们所喜爱的生命突然离你们而去了,你感觉如何。通过种种的设问,让学生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过运用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来加强情感培养。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如:在学习《与人为善》时结合汶川地震,引用了许多先进人物事迹和灾后全国上下对灾区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争献爱心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

四、有效的教学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统筹兼顾,既要照顾成绩好的同学,也要照顾成绩后进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容易受到老师的喜爱,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照顾好成绩后进的同学:

1、不要轻易对学生说。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中,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很少对学生全盘否定;另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很少用“×”,而是用来代替。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2、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曾经有一位学生,成绩总是不太好,但他的歌唱得很好,还在校歌唱比赛中获过奖。于是我在给他的评语中对他的特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勉励他在学习上的表现,希望他能鼓足干劲,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后来,该生奋发学习,成绩取得了突破。

总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推广,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加以解决,为新课程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注:本文在2010年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